
朋輩支援員分享(13/10/2021)
十四年的壞習慣:逃避
我中六那年,父親離逝,傷痛不已,有時極度悲傷,我覺得我上不了學,於是請病假。在唸社工時,我情緒不好便做不到功課,經常申請遲交。
後來,一次我承受不了生活各方面的壓力,我選擇離家出走,當時是正進行社工實習。
再後來,我唸學位,一入學便申請整個學期休學,因為沒想通一些事。
到近兩年,我正式投入工作世界,起初間中都會請壓力假,而到最近,五個月內合共請了十八天壓力假。
長期逃避壓力是惡性循環
種種的事例,都在顯示我在:逃避壓力。但不上學代表落後的進度不用追趕回來嗎?未做的功課不用做嗎?病假後回到學校,還是要跟上進度,補交功課,而同時要兼顧當天的學習和功課;……逃避,離開了原地之後沒錯是輕鬆些,但問題是總得回到原地,而事實是原地的壓力仍在,而還有新壓力,這個時候豈不壓力更大?因為情緒很差、因為狀態不好,所以想先搞好,下一步再回來面對生活,是可以理解的,但如果拖延太久,恢復後面對的壓力就會愈來愈大,屆時承受不了,又逃避,惡性循環。
太大壓力便「走咗去」,會不會是一個壞習慣?壞,因為這是惡性循環。如何扭轉這惡性循環,變成良性循環?好,我們梳理一下:
惡性循環的運作
1. 原本一切平穩,精神上承受到目前的壓力程度,空間和壓力互相平衡
2. 出現一些負面的事,壓力太大,空間不夠,開始有情緒,狀態受影響
3. 長期逃避的話會怎樣?壓力減少,因只有事件壓力,有多餘空間,足以處理情緒狀態
4. 但長期逃避期間因擱置了生活其他部分的壓力,這些壓力因沒處理一直累積
5. 返回原位時,要面對累積壓力,加上生活恆常壓力,又壓力太大,又想長期逃避
如何打破這惡性循環
1. 知止,生活不要安排太緊,應時常保持有空間感,即是剩下兩成空間,若出現情緒,有空間處理,不會馬上爆煲;
2. 由長期逃避改為短暫性逃避(例如只逃避一小時,可以是躲在床上什麼也不想做),有情緒,設限期,這樣便可大大減少累積壓力,復元後只需少量時間便可消化累積壓力,很快回復空間和壓力之間的平衡狀態;
3. 日常的事無論如何照做,例如上班、洗澡、做家務等,以維持良性循環;
4. 每天下班/放學後立即調節狀態,做靜心,以放下上班/上學時發生的事所形成的心理包袱,放鬆心情,重拾空間感。
建立良性循環
作為朋輩支援員,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和領悟,與閱讀中的你分享。遇到太大壓力時逃避,是自然反應,很正常,重點是限制自己逃避的時間,不跌入惡性循環。這刻在執筆的我,正在建立上文所說的良性循環,感覺不錯,很有空間感,充滿健康的氣息。Yeah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