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享
<朋輩支援員分享 - - 楊卓欣>
(12/4/2022)
大家好,我是香港神託會青年新領域的朋輩支援員卓欣,成為朋輩支援員已一年多,在這段時間裡,除了在幫助和關心會員外,自己都學習了到很多事物,我很喜歡這份工作,希望藉此機會分享我的故事和工作上的得著。
首先分享一些我的故事,幾年前中學文憑試後,因成績不太理想感到非常灰心,後來到澳洲升學。其實從高中後因學業壓力大而情緒起伏很大,加上到了澳洲後不太適應環境和生活,開始出現幻聽和妄想等病徵,後來這些病徵愈來愈嚴重,最後父母安排回港求診。初時見臨床心理學家時,臨床心理學家懷疑我患有思覺失調,於是建議我往政府醫院的「思覺失調計劃」,經過醫生的診斷後,確診患有思覺失調。
在確診患病後,雖然曾有一段時間感到氣餒,原本活潑的我變得很害怕出街,整日只收埋自己在房間裡,連朋友約我出街也不願外出。但後來覺得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決心要幫自己康復。在康復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,曾試過病情反覆,復發入院。
在復元的過程自己要付出最大的努力是:包括定時服藥和覆診、同時經「思覺失調計劃」社康護士轉介了我參加香港神託會青年新領域服務…除了有專業社工跟進我之外,中心亦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活動和小組,讓我認識同路人,大家彼此支持,使我感到不孤單。例如我因喜歡音樂而參加青年新領域嘅ZERO+樂團, 透過音樂訓練,並有機會參加兩次大型舞台劇演出,踏上舞台不但增強自信心, 更認識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,使我在復元路上一點也不孤單,而且生活變得更充實、更精彩。
除了醫生和社工的幫助下,家人的支持都很重要;感謝我的家人陪伴我走過艱難的時間,不時聆聽我的心聲和給予見解。
自從成為朋輩支援員,這份工作帶給我很多的滿足感和成功感,透過日常接觸不同患有情緒疾患年青人,分享自己的復元故事,運用過來人身份,不但幫助到別人,更讓自己受益,更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改變。
要記住在復元路上雖然會跌跌碰碰,但你並不是孤單一人,身旁有很多人在支持你,守護你的。加油!!
朋輩支援員分享(13/10/2021)
十四年的壞習慣:逃避
我中六那年,父親離逝,傷痛不已,有時極度悲傷,我覺得我上不了學,於是請病假。在唸社工時,我情緒不好便做不到功課,經常申請遲交。
後來,一次我承受不了生活各方面的壓力,我選擇離家出走,當時是正進行社工實習。
再後來,我唸學位,一入學便申請整個學期休學,因為沒想通一些事。
到近兩年,我正式投入工作世界,起初間中都會請壓力假,而到最近,五個月內合共請了十八天壓力假。
長期逃避壓力是惡性循環
種種的事例,都在顯示我在:逃避壓力。但不上學代表落後的進度不用追趕回來嗎?未做的功課不用做嗎?病假後回到學校,還是要跟上進度,補交功課,而同時要兼顧當天的學習和功課;……逃避,離開了原地之後沒錯是輕鬆些,但問題是總得回到原地,而事實是原地的壓力仍在,而還有新壓力,這個時候豈不壓力更大?因為情緒很差、因為狀態不好,所以想先搞好,下一步再回來面對生活,是可以理解的,但如果拖延太久,恢復後面對的壓力就會愈來愈大,屆時承受不了,又逃避,惡性循環。
太大壓力便「走咗去」,會不會是一個壞習慣?壞,因為這是惡性循環。如何扭轉這惡性循環,變成良性循環?好,我們梳理一下:
惡性循環的運作
1. 原本一切平穩,精神上承受到目前的壓力程度,空間和壓力互相平衡
2. 出現一些負面的事,壓力太大,空間不夠,開始有情緒,狀態受影響
3. 長期逃避的話會怎樣?壓力減少,因只有事件壓力,有多餘空間,足以處理情緒狀態
4. 但長期逃避期間因擱置了生活其他部分的壓力,這些壓力因沒處理一直累積
5. 返回原位時,要面對累積壓力,加上生活恆常壓力,又壓力太大,又想長期逃避
如何打破這惡性循環
1. 知止,生活不要安排太緊,應時常保持有空間感,即是剩下兩成空間,若出現情緒,有空間處理,不會馬上爆煲;
2. 由長期逃避改為短暫性逃避(例如只逃避一小時,可以是躲在床上什麼也不想做),有情緒,設限期,這樣便可大大減少累積壓力,復元後只需少量時間便可消化累積壓力,很快回復空間和壓力之間的平衡狀態;
3. 日常的事無論如何照做,例如上班、洗澡、做家務等,以維持良性循環;
4. 每天下班/放學後立即調節狀態,做靜心,以放下上班/上學時發生的事所形成的心理包袱,放鬆心情,重拾空間感。
建立良性循環
作為朋輩支援員,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和領悟,與閱讀中的你分享。遇到太大壓力時逃避,是自然反應,很正常,重點是限制自己逃避的時間,不跌入惡性循環。這刻在執筆的我,正在建立上文所說的良性循環,感覺不錯,很有空間感,充滿健康的氣息。Yeah!
會員分享
春天的野孩子 (14/10/2021)
「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」
對於那時候只有15歲的我來說,「香港中學文憑試」就是一座看不見大山,我已經開始為這座高山而感到擔憂,彷彿只要選錯,我便會深陷險境。我的第一次發病便從此埋下伏線。在一個學期過去後,我便確診患有思覺失調。我不擔心我會不能康復,我有信心可以再次站起來。可是,當我知道我要連續吃藥長達兩年,我的心變便往下一沉。我看不到兩年的盡頭。為此,我曾感到失落和失敗:為什麼我要吃這麼「長時間」的藥,為什麼我要承受這個病。我不明白。在這個節點上,我似乎再不是從前那個自信滿滿的自己。
當我靜下心來,我發現我的身邊充滿了不同扶持我的人:我的母親日夜不休地照顧我;我的好友寸步不離地鼓勵我;我的老師不計勞苦地協助我;還有不論是發病還是康復後都一直支持、引導我的學校社工。在我軟弱無力的時候,他們都默默地在幫助我。我非常感恩能夠有他們的相助和相伴。漸漸我開始回復原來的生活,即使一開始真的非常辛苦,我也堅持走下去,積極地向同學老師尋求幫助。我走過了選科的小山丘,即使成績有所下跌,亦成功選到自己心儀的科目。
我明白到這個所謂的病,其實是在提醒我、保護我,啟動了自行保護的機制。同時,我亦了解到壓力究竟是什麼一回事,過往處理壓力的方法不正確,導致了身體的不適和精神上的崩潰,所以我學會了更好的壓力應對 — 不要同時處理太多的事,從而源頭減壓………
過往的經歷將會成為現在的你向前走的燃料,不要為此而拉垮自己。即使過後什麼也不記得,請記得你曾經的奮鬥,這是一段無人無物無事能代替的為自己而戰的奮鬥。不論你是掙扎求存還是力爭上游,請繼續堅持下去。我相信回首看來,這必然是一個精彩的故事,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。
(節錄文章部份)
(一位服務使用者的分享)
閱讀更多 »會員分享
鎖不住的雛鳥(15/10/2021)
「有過傷,有期待,累積幾次挫敗,勇氣還在,等待風吹來」
我叫寶寶,我希望成為一位歌手。
強迫症找上我-- 從小開始,我就非常重視整潔,甚至有一點完美主義。我會將功課寫得極之整齊,只要有一點不合心意,我都會擦掉重做。到了中學,我在網上留意到一些關於強迫症的資訊,發現自己的情況與強迫症的徵狀有一點相似,內心馬上不知所措。回過神來後,才帶著膽戰心驚的心情,走到社工室,向駐校社工求助。輾轉間,社工安排了我向精神科醫生求診,而醫生亦真的診斷我患上了強迫症。
重重的綑鎖-- 當時,強迫症令我每一天都過得很疲累。在每一次外出之前,我都需要花上很長時間重覆洗手,確保雙手每一個部分都清潔乾淨。因此,即使我萬分不願,但仍然一次又一次的在約會中遲到,甚至錯過重要的約會。與朋友外出時,也不敢上洗手間,擔心要朋友久等。中學畢業後,情況亦未有改善,而經常遲到的問題,更令我無法在一份工作中持久。強迫症像是一重又一重的綑鎖,令我失去了自由,失去了追求理想生活的能力。
鬆開綑鎖-- 有一次,我與一位好朋友外出逛街,需要上洗手間,好朋友知道我的情況,也願意體諒。他願意等候我30分鐘,但最後我還是要他等待了40分鐘。我從洗手間中歉疚地行出來,他還是忍不住向我發怒了。我知道他其實已經付出了一百分的包容,但始終每一個人的容忍也有限度,不能總是不知了期地等候。自此,我決心要減少洗手的時間,即使仍然會擔心不夠清潔,但我也不想愛自己、支持自己的人失望。漸漸地,我發現強迫症的綑鎖稍稍鬆開了。雖然我仍然會有衛生的憂慮,但我越來越能夠控制洗手的次數和時間。
尋求目標-- 最近一年,我因為想儲錢旅行和買自己喜歡的東西,所以嘗試上班,擔任餐廳侍應。為客人收拾餐桌時,雙手難免會碰到客人用過的餐具或剩菜,我都會感到非常不安,但為了繼續工作,加上同事們的友善相待,我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夠忍耐至下班才洗手。縱然強迫症帶來的焦慮持續,但我感覺到自己現在開始可以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生活了。
實踐夢想-- 在一年多前,我加入了香港神託會青年新領域服務– 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。起初,因為擔心洗手問題而不敢報名參加活動。到了今年初,社工邀請我參加一個音樂會,成為歌手,去演唱和分享生命經歷。因為我非常喜歡唱歌,所以沒有顧慮太多,就答應參加了。在排練過程中,我遇到了很多與我有類似經歷,亦同樣對音樂充滿熱誠的伙伴,一起為演出努力預備。我選了一首歌在音樂會演唱,叫作「青春住了誰」。我希望藉此答謝當我生活在困難時,一直在我身旁鼓勵我、支持我的好朋友,以及在工作中包容我的同事們。我很享受這一次演出,我想以我的行動告訴大家,我真的非常喜歡表演,非常喜歡唱歌,而且我會將我的歌一直唱下去,唱好生命,繼續追尋夢想。
《青春住了誰》,吳青峰作詞,蘇亦承作曲,楊丞琳演唱
寶寶
